看電影時,偶爾會問自己:如果我是導演,會如何看待同樣的劇本???能否將劇本改的更好、更有意思???或者只能循著同樣的路子走???

李安導演說他對劇本的要求:衝突、矛盾和壓抑。因為如此,才能增加電影的厚度和戲劇性。

看完陳可辛導演的「投名狀」,深覺電影前半段拍的真好,導演清楚地抓住了劇本的重心。
粗看只是單純的兄弟情誼;細看,卻意圖從小地方(個人、兄弟),探究到大方向(政治、犧牲)。
三位主角截然不同的個性,代表著三種不同的視野和氣度。
大哥龐青雲深信若要做大事,就得做大官。做大官,就要有犧牲。犧牲,就必須妥協。妥協,才能開創更好的未來。絕對的理想派,也絕對的實際。
二哥趙二虎,秉持著崇高的信念:人要誠信,若無誠信,便是畜生。
剛正不阿,是成為英雄的美德,讓人看重的典範,若在商場,必能讓手下弟兄跟著出生入死,在所不惜。
只可惜,政治非商場,政治玩弄的是手段、是圓滑、是狡詐,過度堅持理念、過度出頭,只會引人忌妒、而遭背叛與排擠。
三弟姜午陽,血氣方剛,尚無定性。他沒有主見,站在衝突與矛盾的中線,試圖找出屬於自己的方向。
然而,東說好,他往東靠;西說妙,他往西傾,左右搖擺,終要壞事。
三個角色的不同選擇,讓「投名狀」從兄弟情誼電影,成為一部政治角力的驚悚劇。
龐青雲為整頓軍隊正氣,不惜格殺親近的兄弟,以達服人目的。
事後,他因政治考量,血洗城內四千降兵,終於導致兄弟間的口角與不滿。
龐青雲有錯嗎???兵不厭詐,這是戰爭。話一出口,確有幾分道理在。戰爭本就無情,不是你死就是我亡。
分糧給降兵,卻造成自己弟兄餓肚子,怎麼盤算,都是不實際的做法。
更何況,龐青雲並非不在乎犧牲四千條人命的魔王,他努力爬上政治頂端,為的可是人人安居樂業的願景,而非個人享樂。
這讓我想起了「超異能英雄」的議題:如果犧牲百萬人,卻能讓億萬人過的更好,你願意痛下毒手嗎???

我驚喜於導演在角色上的鋪陳:青雲為達目的的冷酷、二虎眼見降兵無辜犧牲的恨怒、午陽試圖從大方向理解事情的真相,還有,京城內,三位政客下棋、喝茶、談天,身居安樂地,卻能在談笑中,輕易取走前線將兵生命的本領。
兄弟結盟,力抵千萬軍馬,卻抵不過,深宮內操弄權術的官員。
兵不厭詐,這是戰爭。龐青雲終究是對的。
如果將電影視為棋局,觀眾一直以為龐是下棋的棋手,步步為營,通往最後勝利。
直到結尾才發現,即便是棋局中的將軍,都要面對可能的對峙。能夠全身而退、毫髮無傷的人,只有玩弄棋局的棋手。
青雲、二虎、午陽,都只是棋盤上的棋子;棋手不會上前線。棋手,是京城內喝著茶聊天的政客們啊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u0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